1. 首页
  2. 推荐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转让金租牌照 集中资源聚焦主业 探索行业新路径

5月28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发布公告,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中信集团转让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股份数量的60%,出售事项的总代价为人民币119.975亿元。出售事项完成后,金租公司不再为中信金融资产的附属公司(以上根据公告表述)。此前,中信金融资产曾公告已转让5家牌照类子公司,是四大AMC中最快落实监管要求、瘦身成效最明显的。


01

“瘦身健体”成功  补充资本超63亿元

根据公告,本次出售事项符合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2018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通过设定差异化的资产风险权重,引导资产管理公司按照“相对集中,突出主业”的原则,聚焦不良资产主业。

自2019年起,中信金融资产(原中国华融,下同)响应监管要求,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陆续转让旗下牌照类子公司,逐渐退出非主业。

2020年,中信金融资产挂牌转让所持有的75%的青海华融昆仑资产全部股权,“华融昆仑青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昆朋青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中信金融资产先后转让了所持有的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的全部股权。

2022年,中信金融资产完成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的股权出售。

子公司名称

转让时间

受让方

华融交易中心

2021年9月

银登中心

华融消费金融

2021年12月

宁波银行

华融湘江银行

2022年6月

湖南财信和中央汇金

华融证券

2022年6月

国新资本

华融信托

2022年8月

中国信保基金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上述5家牌照类附属公司的股权出售完成后,中信金融资产在母公司层面实现收益约人民币92亿元,有效补充了公司资本和流动性。再加上本次转让金租公司“出售完成后,可一次性补充母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实现超63亿元的资本补充效果”,上述合计补充母公司核心一级资本超155亿元


02

做强主业成效显现 经营业绩6年来最好


修剪枝蔓,将养分集中于主干。

持续对非主业子公司进行合理压缩和转让,有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母公司资本,还极大地释放了能量,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集中于主业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既落实了监管要求,也为其自身更好发展持续夯基。

回顾中信金融资产近年业绩情况,2018-2023年全年业绩分别为15.76亿元、14.24亿元、-1029.03亿元、3.78亿元、-276亿元和17.6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05.2%,在加大力度夯实资产质量、计提减估值约410亿元的基础上,仍取得了净利润6年来最佳成绩。

再来看一下主业表现。

今年3月,中信金融资产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中信金融资产核心业务,2023年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总额669.55亿元,同比增长110.8%。全年经营业绩大幅改善,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各类业务全面开花,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具体来看,收购处置业务方面,收购规模保持行业领先,全年新增收购规模超1450亿元。全年处置资产同比增加7.1%,处置收益成效显著。重组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实质性重组等其他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期末投资余额为967.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6%,实现收益45.57亿元,同比增长38.1%。公告显示,中信金融资产积极参与破产重整、实体企业纾困等领域,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实施房企纾困项目47个,累计带动金融机构近600亿元存量项目实现复工复产,预计保障约4.5万套商品房按期交付。股权业务方面,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以及特殊机遇投资业务,加强权益类资产管理,收入实现增长。

投放标的上,加大重点区域主业投放,资产布局和业务结构持续改善。2023年末,中信金融资产不良债权资产中,来源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资产总额占比为53.1%,较上年末增加2.2个百分点,新增投放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占比78%;金融类不良债权资产中,来源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80.3%,较上年末增加32.8个百分点。

可以说,中信金融资产不仅回归主业成效显著,在业务布局、业务模式上也在不断升级转型,实现新的突破。


03

打造协同纾困化险模式 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


随着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月26日正式挂牌,“中信”的协同效应和品牌赋能进一步突显。成功瘦身后的中信金融资产,专注于不良资产主业,可依托中信集团“科技+产业+金融”的综合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最近流量话题度较高的融创董家渡项目-上海外滩壹号院二期为例。

近期,融创·外滩壹号院二期罕见迎来开盘即告罄,斩获销售额近100亿元,一时引发热议。在当前楼市持续低迷之际,“日光盘”的出现确实令人激动。

早在2002年5月,泛海控股获取了董家渡旧改地块,共计占地约12万方。2019年,泛海出于债务危机将持有董家渡项目的泛海建设100%股权出售予融创。融创债务危机爆发,项目又陷入搁置,涉及6家银行的182亿贷款面临逾期风险;4400余户居民和280家企业的拆迁款被拖欠,地方政府面临社会民生维稳压力;地产商面临严峻的企业生存发展危机。自董家渡项目出险后,虽经当地政府、银行和融创等多方反复努力,项目仍然无法盘活,各方陷入僵局。

直到2022年12月,由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原中国华融)、中信信托等携手实施融创董家渡纾困项目,历经20余年的项目终于得以成功开发。

中信金融资产是如何借助协同优势组局打造的新纾困模式?

在董家渡项目中,中信金融资产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发挥协同优势,出资总规模85亿元,牵头打出了纾困化险的“组合拳”,打造了“中信金融资产增量投入重组盘活+中信信托有效隔离+中信城开、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咨询代管代建运营提升+存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配合政府监管资金”的中信特色产融协同纾困地产模式,成功推动项目顺利重整盘活。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推动解决了4400户拆迁居民和280户拆迁企业欠付拆迁款的问题,支付工程款约15亿元、推动项目复工复产保交楼近900套,实现“破僵局、稳民生、保交楼、化风险”。

不仅“日光盘”的再现令人激动,国有AMC充当破局人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实实在在解决老大难问题,也令人信心倍增。董家渡案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是“纾困资金提供者”,更是问题项目的“矛盾解决者”、低效资产的“价值提升者”,而这多重角色,目前也只有发挥协同优势才能担当。其打造的产融协同纾困化险模式,也为行业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中信金融资产加入中信集团以来,中信金融资产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协同工作部署,深化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模式,拓展协同领域,丰富协同内容,累计与16家集团成员单位联合实施协同项目数百个。可以说,“协同”是中信金融资产区别于其他AMC的独特标记,也为其打造差异化、特色化资产管理公司带来底气和优势。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当前各行业做精做专的发展路线。中信金融资产此番再瘦身,走专业化道路,发挥协同效应,相信未来或将带来更多经典案例,持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质效。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